這個有點嗆的主題,躺在我的草稿匣裡很久了,一直不敢發出去,主要有幾個顧慮: 1. 不知道誰會對這種主題有興趣,怕倒頭來變成是自己的碎念。
2. 如果被業主看到這種憤青文,可能會被討厭呢^___^ 3. 已經超級社交邊緣,這篇發出去應該直接被 unfriendㄏㄏ
對那些不認識我的人,簡單講一下我的背景。 我是一個行銷人,在這個領域的經歷有 B2C 消費電子品牌的行銷企劃、 B2B 新創品牌的全球行銷策略執行,目前創立一間行銷公司,服務過約 60 個品牌,跨足 9 大不同的產業。
如果你是有行銷需求的人,無論是公司老闆、某品牌的行銷企劃,看完這篇文章之後,你可能會十分驚訝於這個產業的「黑暗面」,或許對你未來在挑選行銷團隊有些幫助。
如果你是靠「創意」謀生的行銷、設計工作者,我會分享我過去真實走過的慘痛教訓,讓你知道該如何判斷「我要不要參加比稿」?
寫到這邊其實已經開始後悔…不過頭洗下去,你就加減看下去吧!
什麼是比稿?
首先,必須說明什麼是「比稿」。這個詞超常出現在設計與行銷產業。也就是今天甲方(業主)有個案子要外包,同時找了一家以上的公司來談,並希望他們能夠先提供一些對專案的規劃與想法,他們才能比較到底要選擇哪一家來進行合作,這就是傳說中的比稿。
你可能會想,那這不就算是提案嗎?沒錯,你也可以說是提案,任何合作之前都一定要經歷的過程。不過,如果在提案之中產生了「創意」甚至是「實際執行」,那結果就會有著天壤之別…
情境題,假如今天你面對兩間行銷公司,跟他說你要透過網路推廣自家產品。以下是兩家公司的提案:
A團隊:我們擅長社群行銷,能夠幫你把官網的轉換率提高 50%!收費是一個月五萬。
B團隊:我們擅長社群行銷,可以免費幫你經營一個月的粉絲團看看…
如果你是業者,會怎麼選?當然,這是比較極端的例子,不過不要以為選項B 很扯,我在業界看過不少會先免費提供服務以博取訂單的業者。
比稿是一件壞壞的事嗎?
不不不,修旦幾勒。 比稿其實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商業模式之一。我知道有很多國際大公司,也都會透過比稿來評估適合發包的廠商。因為如果實際把專案的條件與目標展開成創意和計畫,往往能夠讓人對未來可能產出的成果做更具體的想像。
比稿是一個非常實際且有效的判斷手段。
不過,為何現在行銷公司、設計公司聽到「比稿」兩個字都退避三舍?那是因為以台灣目前的業界文化,比稿通常都是「沒有錢!」也就是我標題所說的:「免費比稿」。
免費比稿到底在搞什麼?
這是個什麼樣的概念?如果你完全不在這個業界,讓我來舉個例子:
有一個女的,同時跟兩個曖昧對象說,你們各自每天幫我送早餐,看哪一個人送的比較好吃、最貼心最周到,我就選誰 ^_^
這樣的女人,你還追得下去?(除非你已修煉成魔法師…..
好,如果你說怎麼可以用兒女私情來比喻,我們要在商言商!那就來舉一個有金錢往來的例子:
今天你走進一間熱炒,說你想要來一份客家小炒,不過隔壁也是熱炒小館,你也跟隔壁叫了一份一樣的,然後跟兩間的老闆說,你們兩個都各自做一份給我吃看看,看哪一家好吃,我就付錢給那一家。
試試看,看你會不會被打爆。這大概就是免費比稿的邏輯。
是什麼讓比稿這件事歪掉了?
但為什麼聽起來這麼扯的事,會普遍存在於行銷與設計產業呢? 我觀察有以下三個原因:
1. 專案金額較龐大,比中一個案子,讓公司可以吃三個月。 2. 設計行銷業普遍起薪低,比中一個案子可以抵三個菜鳥一個月的薪水。 3. 因為甲方都期待你免費端出牛肉。
於是,就這樣開啟惡性循環的不歸路。
過去,可能是幾百萬、幾千萬的案子才需要比稿。現在,我看過不到十萬的案子也在比?而身為業主,當你發現每一家都用這樣的方式在提案,每一個都直接免費出設計提案、行銷策略,久而久之,你會不會以為這就是產業的常態?
未來,當你從這個位子離開、去到下一個工作崗位上,會不會也用這樣輕蔑的態度去看待、評價那些擁有專業的人士?
曾經太過年輕
會這樣說,是因為過去我就是這樣被訓練出來的。
以前在大公司,只是剛畢業沒多久的行銷小妹。某次,公司要建新的網站,需要發包給行銷設計公司,主管就跟我說:
“阿你就多 call 幾間 agency 過來聊,sync一下 spec,叫他們提 proposal 啊!”
聽到如此標準的晶晶體,當下我也不疑有他,找了幾間公司來聊,釐清這次的專案需求,希望請他們提供作品、時間表與報價,讓主管可以評估。
過沒多久,每一家都紛紛提給我他們的提案。結果,居然所有的設計公司都直接出給我設計稿!有的甚至直接做出一個精美的網站!身為職場菜鳥,當下整個嚇歪,想說如此用心的提案,應該花了不少時間做?我根本沒叫他們這樣搞啊?如果老闆沒有選他們,那我以後要怎麼做人啦?
不過,當我每一次要發包案子的時候,都遇到一樣的狀況… 於是我開始麻痺、習慣,甚至認為—
免費比稿就是創意產業的生存法則…嗎?
沒錯,我學壞了。
但這全然是我的錯嗎?我並沒有想要把責任歸咎在其他人身上,而是想要探討,免費比稿這個機制的背後,到底出了什麼嚴重的問題?現在我從甲方成為乙方,經營一間行銷公司,渴望著存活、成長,難道只能摸摸鼻子、順應這個潛規則嗎?
哪些行銷公司會自願免費比稿?
依據在我從品牌到創業,這幾年來對行銷設計產業的觀察,有以下三種公司,會願意提供牽涉「創意」、與「實際執行」的免費比稿:
一:低薪的血汗公司
這種公司,通常蠻有規模,可以雇用非常多社會新鮮人,但是卻給他們非常低的薪水。因為比較低的人力成本,讓他們願意免費提供創意給廠商,一切都以「CP值」為主要考量。 這種公司最好判別的特色,就是提案通常都會帶一整群人出現,除了主管年紀比較大以外,其他人看起來都像剛剛畢業,然後通常會由年輕人來發表提案。這個提案,他可能花了一整個禮拜的時間準備呢!
二:沒有代表性作品的公司
這點我可以理解,像是我的公司在草創時期,一切從零開始,所以為了累積作品,還是會選擇低價接案,甚至免費提案來獲得機會。 若這時你是業主或行銷窗口,就要擦亮一下雙眼。如果這間行銷設計公司是剛創立,可能有著滿腔熱血只欠舞台,那你或許可以考慮給個機會;但如果已經成立一段時間,卻仍然提供免費比稿,那你可以回去看他的案例,有很吸引你的地方嗎?是否有很有代表性的作品? 不過通常,這些公司的案例不是很過時、就是很俗氣。
三:每次產出都大同小異的公司
這種情況也很常見,不過不見得是壞事。這類型的公司,他們可能就是比較擅長某個領域、風格,因為他們擅長,所以可以降低執行的成本,提供免費提案對他們來說不會太費力,或許收費也可以比較實惠,這是優點;但相反的,如果你今天追求的是與眾不同的創意、石破天驚的話題,那或許會發現這類的公司怎麼每個案子都同一個套路?
所以,我到底該不該參加免費比稿啦?
好啦,揭發了那麼多業界秘辛,案子到你嘴邊還是會很想吃下去吧?以下這幾個是我用來評估「到底該不該參加免費比稿」的四大指標:
指標一:這個案子是我非常專精、競爭者非常稀少的領域。 指標二:這個案子有除了錢以外、給你其他的價值?像是更高的知名度? 指標三:業主有明確告知這是一個比稿的狀況,也表明其他競爭者是誰。 指標四:業主不是免費比稿的慣犯,只是這個專案特別需要
以上這四大精華,如果全都滿足,當然就給他比下去,因為這個案子可能不用比就是你的囊中物,比稿只是一個儀式。 但如果一個條件都沒有符合,或者是只有一、兩項符合,那就要審慎思考,你極有可能只是去當砲灰。 (別哭,姐也是過來人
繼續免費比下去,後果會如何?
如果行銷設計產業還是繼續充斥著免費的勞力、智力付出,最明顯的後果,就是各家開始削價競爭,到後來,得利的只有品牌商。
其次,如果遇到心術不正的業主,你可能在免費提案之後發現:「哎?我的創意出現在別人那邊?!」重點是你還沒拿到案子!沒錯,你被「偷創意」了。
最後,也是我認為最嚴重的後果,就是人們開始認為「創意不值錢。」 今天,你花了很多時間去構思的計畫、去執行的產出,一旦它免費地送出去,就像那些超商的集點貼紙一樣,一開始很紅、大家搶著要,到現在往往被人丟在地上,變得一文不值。
創意產業急需構!造!改!革!
如果你還認為自己的創意與設計是獨特的、珍貴的,那就請加入這場別人不敢做的改革,創意思考就是我們的法槌!從今以後,把手高高地舉起來吧!
Credit:Shelley Chen / Edit:Tim Chang
同步刊登於 Medium
Comentarios